【學習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有感】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red>學習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有感</FONT>】</STRONG></FONT></P><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上星期才接觸老子道德經第八章,這個星期得術龍老師有時間再次開講道德經,這次有別于上次。</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次是從源頭說起,上次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當時老師雖然講得很細緻入微,但是對於個人腦海受當今很多所謂學者、教授的曲解其意的氾濫產生在我腦海潛意識的影響。</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一下子還無法完全從舊有的理解意思裡面完全逃離出來,令到思維不經意間與曲解其意的意思再次連接起來,產生混亂的狀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以為那些學者、教授傳播的是正確的理解意思,一下子被術龍老師進行了顛覆性的推翻,才發現原來現今很多古人的書籍早已被不明白本義者氾濫傳播錯誤的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受此影響源頭上已經很難再還原原本真正的本義,現在再次有幸得術龍老師開講,略有所感,與大家說說個人的心得。</STRONG></P>
<P><BR><STRONG>老子第一章: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STRONG></P>
<P><BR><STRONG>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STRONG></P>
<P><BR><STRONG>以上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但是道出了深奧的規律準則即我們平時所說的----道,但是此道非彼道,這裡的道是規律方式的意思,與一般意義上的修道、道理等的意思不一樣,所以很容易混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所以在老子道德經開篇即“道,可道,非常道”說明有一種規律方式,是值得學習的規律方式,而且這個規律方式非常不一樣。</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開篇的第一句隱含了五術一套規律方式,并隱隱的導出了這一套學術是非常不一樣的的規律方式。</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此兩句話在述說五術中的“山、醫、名、卜、相”中的名稱、稱呼的重要性,天地開闢之初萬物都沒有名稱定名,是因為後來有了名稱之後,名稱成為了萬物的分類依據。</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並且根據名稱的規律方式產生自有的一套運行的規律法則。</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此兩句是在說明有與無的相對性,萬事萬物的規律本身就存在,不會因為人的認知多少而存在與不存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但是會因為人的認知懂與不懂而產生有與無即所說的“常無與常有”。</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不懂此一套學術,是不能看見本身就存在的事物發展規律,如果懂此一套學術,就能分辨出事物細緻入微的變化,就能知道這套學術、法則的奧妙之處。</STRONG></P>
<P><BR><STRONG>“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句話“此兩者”在解說上一句“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中的“常無與常有”,即在述說懂與不懂產生出來的認知與區別。</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如果不了解事物依據產生的法則,會感覺到深奧而且複雜,但是歸根究底是因為一切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關鍵跟懂與不懂休戚相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