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博士部長下台!—博士內閣慘不忍睹】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又一個博士部長下台!—博士內閣慘不忍睹</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又有博士部長下台了,三個月來這是第五個下台部長,更是第四個下台博士。馬政府一個月至少要求消耗掉一個博士真是驚人,他沾沾自喜博士內閣真是慘不忍睹。</STRONG></P>
<P><BR><STRONG>馬政府2008年剛上台時,劉兆玄組閣,36位閣員中有24位博士,佔67%,其中有六位當過大學校長,大家驚豔,大嘆:「世界記錄」!</STRONG></P>
<P><BR><STRONG>到了2012年陳冲當閣揆由馬總統自己組閣,任內47個當閣員的更有32位博士,其中3位中院院士同時入閣,真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然而不幸的是,一路下來,施政績效卻反而每下愈況。</STRONG></P>
<P><BR><STRONG>博士內閣令馬總統沾沾自喜,一開始也舉世羨慕,但是不久就被懷疑,如今已經一齊駡這是馬總統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典型「天龍現象」了。</STRONG></P>
<P><BR><STRONG>天龍現象的博士內閣真的是馬總統獨有的特色嗎?</STRONG></P>
<P><BR><STRONG>其實不是,他加以發揚光大,但他卻不是始作俑者。</STRONG></P>
<P><BR><STRONG>第一個開風氣之先的是博士總統李登輝。1997年蕭萬長當李總統的行政院長,38位閣員中有25位博士,當時大家眼睛大亮,驚嘆全球學歷最高的內閣在台灣出現!內閣,是學而優則仕精神的實踐;而仕必學而優才可以當的傳統就這樣確立下來了。</STRONG></P>
<P><BR><STRONG>李總統建立傳統陳總統不敢違背。民進黨挾草根氣勢上台,陳總統害怕被講究身份的台北「天龍」人士主導下的主流論述批評他的內閣是由打天下的人分贓的「草包內閣」,因此雖然閣揆六易,但內閣中博士從來不曾少於20位。</STRONG></P>
<P><BR><STRONG>既然博士多成了在意比誰的內閣光鮮明時最重要標準,所以2008年上台的馬總統在博士數目和學歷規格上加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STRONG></P>
<P><BR><STRONG>很不幸的,以經濟來說,台灣成長的動能開始衰退,就正好是博士們蜂擁入閣之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1950年後,台灣長期年平均成長率10%以上,到了最高學歷內閣接手後,1997年~1999年平均剩6.53%;2000年~2007年再降到4.25%;到了2008年~2013年更低到平均2.91%,台灣終於退出四小龍行列。</STRONG></P>
<P><BR><STRONG>景況落得如此,人們由不得想起過去台灣經濟高成長率的過去黃金歲月,社會普遍懷念在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時台灣重要的財經首長,如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人;然而這些被懷念的人,恰巧都不是博士,大學時唸的也不是財經專業,他們當閣員時,內閣的學歷和現在更是「雲泥之差」,但是兩隊人馬領導之下台灣經濟單從成長率和失業率對照起來卻真是倒過來的「雲泥之別」,令人震驚。</STRONG></P>
<P><BR><STRONG>我們當然不能在博士多和經濟壞之間就簡單地劃上等號,但是無論如何,要經濟好不是多用幾個博士就可以解決的,倒是非常明確的。</STRONG></P>
<P><BR><STRONG>所以如此,理由不少:</STRONG></P>
<P><BR><STRONG>一、當部長所需要的才具、特質並不是高學歷,甚至不是「專業」,他需要的是溝通、整合、決斷、領導能力,換句話說當個好部長需要的是「政治能力」而不是專業能力。無論如何,一個人有沒有政治能力和博士在學術上的專業訓練並不相干,有時一旦博士們由於專業,養成了知識的傲慢反而對政治能力造成了傷害。這在溝通能力方面特別如此,他們容易形成欠缺同理心的「天龍心態」。這一點,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指出了。他們認為像郭婉容固然這樣,而李登輝也不免於此,至於連戰、陳履安、錢復等人更不用說了,他們從未褪去「公子」氣息,始終和草根平民不親,輕慢之氣和國會格格不入。</STRONG></P>
<P><BR><STRONG>二、心態上學者往往不具備韋伯強調的懷抱「以政治為志業」的強烈理想決心;相反的,他們入閣經常抱著「過水」的心態,隨時把回學校任教當成「退路」。</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一種業餘的「客卿」玩票心態,遇到爭議不願也不屑涉入政治辯論,同時欠缺承擔萬難也要實踐理想的決心,於是施政時遇到的確政治壓力不是由內閣團隊共同承擔,而是總統和閣揆,甚至由總統一人全部承擔,一旦總統略有差錯,團隊便分崩離析(張家祝的辭職就是典型)。</STRONG></P>
<P><BR><STRONG>三、從實務上看,教授從學界轉入政界,常需要相當時間才能熟悉業務、了解程序;但懷抱客卿心態的學者一等借調期滿就想回到教職,對行政部門的貢獻很有限。內閣中學者來來去去,內閣就一直處在「看守」或「見習」狀態,政策的延續大成問題。</STRONG></P>
<P><BR><STRONG>治理國家不可以欠缺學者專家的專業知識,但是領導國家政務靠的是政治家,當內閣學者充滿時,意味的內閣的「去政治化」和權力的集中化,於是面對高度政治化的國會,內閣難以招架;而集中了權力的總統反應不能劍及履及,最後是承受了政治壓力的總統把責任推給內閣閣員承擔,博士內閣成了動盪內閣。</STRONG></P>
<P><BR><STRONG>馬總統在超高學歷的陣冲內閣上台時,閣員已經變動了66人,最近一年半更有18位閣員下台,最荒謬的是這些欠缺政治性能力的部長,在位時社會對他們都很陌生,通常要到出了大狀況下台時大家才叫得出他們的名字,因此,所謂博士內閣竟成了「匿名內閣」、「見習內閣」,荒誕到不可思議。</STRONG></P>
<P><BR><STRONG>如此這般的所謂博士內閣,已經歷經三個總統實驗了快20年了,夠了,應該是下結論的時候了。</STRONG></P>
<P><BR><STRONG>未來的國家領導人該嚴肅地面對博士內閣弱化內閣政治能力的效應進行補救,應該是這樣:用博士無妨,但不能因此弱化內閣的政治能力;更不能對內閣透過博士化以去政治化—他的後果已經被一再驗證了,夠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n.yam.com/my-formosa/politics/20140812/20140812483790.html"><STRONG>http://n.yam.com/my-formosa/politics/20140812/20140812483790.html</STRONG></A></P>
<P>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