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氣門下 痰飲(唾)108】
金匱云:問曰:夫飲有四。
何謂也?
有懸飲。
有溢飲。
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後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
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
歸於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
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調之支飲。
痰飲為患。
十人居其七八。
金匱論之甚詳。
分別而各立其名。
後世以其名之多也。
徒 其未而忘其本。
曾不思聖人立法,皆從一源而出。
無多歧也。
蓋胃為水穀之海。
五臟六腑之大源。
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以為常人。
金匱即從水精不四布五經不並行之處以言其患。
隨証分別淺深。
誨人因名以求其義。
淺者在於軀殼之內。
臟腑之外,其飲有四。
一由胃而下流於腸。
一由胃而傍流於脅。
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
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
始先不覺。
日積月累。
水之精華。
轉為混濁。
於是遂成痰飲,必先團聚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故由腸而脅,而四肢。
至漸漬於胸膈,其勢愈逆,則痰飲之患。
未有不從胃起見者矣!
積水泛為痰飲。
包裹其外。
詎非人身之大患乎。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2.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