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二 痢疾27】
痢是濕熱及食積,治者別赤白青黃黑五色以屬五臟。
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
治法︰瀉腸胃之濕熱,開鬱結之氣,消化積滯,通因通用。
其初只是下,下後未愈,隨症調之。
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虛故也。
痢多屬熱,然亦有虛與寒者。
虛者宜補,寒者宜溫。
年老及虛弱人不宜下。
主方 黃芩(炒) 黃連(炒,各五分) 白芍藥(炒,二錢,以上三藥乃痢疾 之必用者) 木香 枳殼(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檳榔(一錢) 上薑、水煎服。
若腹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縮砂一錢。
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鬱結,後重不利,宜用此方。
若飲食停滯,用二陳東加山楂,送香連丸。
仲景先生云︰脈沉而有力者,屬裡實也,宜下之;沉而無力者,屬裡虛也,宜補之。
元氣虛滑者,宜溫之、澀之。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脈浮大,此為虛而強下之故也。
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
下痢腹堅者,當下之。
下痢譫語有燥屎,當下之。
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急下之。
下痢脈大浮弦,當自愈。
下痢腹滿痛為實,當下之。
治者審焉﹗若後重,加滑石(炒)五分。
再加枳殼、檳榔、芍藥、條芩各五分。
愚按痢而便膿血者,乃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若大腸積滯,壅實而後重,法當疏導;若大腸氣虛下陷而後重,法當升補。
司馬王荊山,患痢後重,服枳殼、檳榔之類,後重益甚,食少,腹痛。
余以為脾胃傷而虛寒也,用六君、木香、炮薑而愈。
太常邊華泉,嘔吐不食,腹痛後重,服大黃之藥,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憒,脈大。
余以為胃氣復 傷,陽氣虛寒脫陷也。
以參、朮各一兩,炙草、炮薑各三錢,升麻一錢,一劑而蘇。
又用補中益氣加炮薑,二劑而愈。
若白痢,加白朮、白茯苓、滑石(炒)、陳皮各一錢。
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
兼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
愚按前症若腹痛後重,怕手按腹,或脈洪實,為積滯閉結,宜用此方疏通之;若腹痛後重,喜手按腹,或脈微細,為陽氣虛寒,宜用六君、手薑溫補之。
少宗伯顧東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墜,或用疏導之劑,兩足腫脹,食少體倦,煩熱作渴,脈洪數,按之微細。
余以六君子加薑、桂各二錢,吳茱、五味各一錢,煎熟冷服,即睡覺而諸症頓退,再劑而安。
此內真寒而外假熱,治以熱劑而冷凍飲料。
東垣先生治假寒熱之症,投以假寒熱之劑。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2.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